投资经典《巴菲特之道》(连载6)

公司首页     读书有道    巴菲特之道    投资经典《巴菲特之道》(连载6)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译者:杨天南


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公司最初的前身是成立于1889年的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厂。四十年后,合并了一些其他的纺织企业,成为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在此期间,伯克希尔公司产生了大约25%的全国棉花需求,和1%新英格兰地区的用电需求。1955年,伯克希尔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公司名称随之变更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并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合并之后的公司命运多舛,不到十年的时间,股东权益下降了一半,亏损超过1000万美元。之后的20年,巴菲特和主管纺织肯•查斯一直努力,试图扭转着这个新英格兰的纺织厂。结果令人失望,净资产收益率勉强维持在两位数。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股东们开始质疑维持一个效益不佳的纺织厂运营是否值得?巴菲特没有掩饰这个面临的难题,在数个场合,他解释了自己的考虑:纺织厂是当地就业最多的企业,这些工人年龄偏大,相对不具备转业的技能,管理层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工会要求合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相信纺织厂仍然多少还能实现一些利润。


然而,他也表述的很清楚,希望纺织部门能在适当的资本成本上产生利润,他解释道:“我不会仅仅为了增加公司的回报,而关闭一些低利润率的业务部门。我也不会认为有利润的公司就应该去为一些前景不明的业务继续花钱。亚当·斯密不会同意我的前一个观点,卡尔·马克思不会同意我的后一个观点,我选择站在中间让我感到舒适的位置。”(21


当伯克希尔进入了八十年代,巴菲特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纺织业的性质决定了高回报是不可能的了。纺织品是普通类商品,这类商品很难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来自国外的竞争者使用更便宜的劳动力,一点一点挤压利润。其次,为了维持纺织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投入新的资本金,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前景更为骇人,企业迟早会发生资本贫血的灾难。


巴菲特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他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纺织部门的竞争力,伯克希尔的资产回报率将被拖低;如果不增加再投资,伯克希尔的纺织厂对于其他国内同行而言,将丧失竞争力。无论巴菲特是否增加投资,国外的同业竞争者都具有强大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


1980年的年报终于披露了关于纺织部门的不详信息,那一年,它们失去了出现在董事长致辞中首要的位置,第二年的致辞中也没有谈到纺织部门的情况。到了19856月,必然的事情发生了,巴菲特关闭了纺织厂,结束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业务。


尽管纺织厂最终不幸结业了,但是这个经验却不是完全的失败。首先,巴菲特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企业拐点,当企业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它们很少能转型成功。其次,纺织厂早期产生的现金流足以供巴菲特去购买保险公司,这造就了更为精彩的故事。

2016年6月2日 22:44
浏览量:0
收藏